第12章 刀尖上的担当:脑干手术与标准之下的守护 (第1/2页)
玄辰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八一中文网www.izwdu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清晨五点半,明泽医院的手术中心还浸在晨雾里,沈知行已经换好刷手衣,站在阅片室的发光阅片灯前。11岁脑干胶质瘤患者的薄层CT和MRI影像铺满整面灯板,他指尖捏着的铅笔画笔在影像上轻轻滑动,沿着脑干与肿瘤的边界勾勒出一条细密的弧线——这是今天手术的“安全警戒线”。
“肿瘤位于桥脑腹侧,包绕左侧面神经和听神经,距离基底动脉不足3毫米。”神经外科副院长陈立站在一旁,声音压得很低,“术前评估显示患者肺功能偏弱,麻醉科已经制定了专属方案,输血科备好了400ml同型悬浮红细胞。”沈知行点头,铅笔尖停在肿瘤最深处:“这里是手术关键,既要完整切除肿瘤,又不能碰伤血管神经,准备采用‘显微外科精准剥离法’,按最高手术执行标准来。”
六点整,手术通知单在手术中心系统内亮起红色标识,“四级手术·脑干胶质瘤切除术·主刀:沈知行”的字样格外醒目。护士长按《手术执行标准手册》逐项核对:手术间湿度55%、温度22℃,显微镜已完成消毒校准,吸引器负压值设定为300mmHg,所有器械按“无菌区-准无菌区-非无菌区”分区摆放,每一件都贴有灭菌追溯码。“沈院长,所有准备符合SOP(标准作业程序),可开始术前核查。”
沈知行走进手术间,与麻醉科主任、器械护士、巡回护士围站成圈,启动“Time Out”核查程序。“患者姓名:童童,年龄11岁,手术部位:脑干左侧,手术方式:胶质瘤切除术。”巡回护士逐项念出信息,沈知行与陈立同时核对影像资料和患者腕带,异口同声确认:“信息无误。”麻醉科主任补充:“麻醉方案已确认,生命体征监测设备正常。”核查完毕,四人同时在核查表上签字,整个过程用时2分17秒,分秒不差。
六点二十分,麻醉诱导开始。沈知行站在手术台旁,看着童童被轻柔地戴上呼吸面罩,直到监护仪上的心率稳定在85次/分,他才转身走向刷手池。按照标准流程,他用无菌毛刷蘸取抗菌皂液,从指尖到肘上10厘米螺旋式刷洗,每侧手臂刷洗3分钟,冲净后再用无菌毛巾按“肘-腕-指”顺序擦干,最后涂抹碘伏进行二次消毒。“刷手时间不够、消毒范围不足,都是无菌污染的隐患。”他对身边的年轻医生说,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。
六点四十分,手术正式开始。沈知行俯身靠近手术显微镜,调整目镜焦距至10倍放大率,右手持22号显微手术刀,在患者耳后做了一个3厘米长的弧形切口。电凝止血器的“滋滋”声在手术间里格外清晰,每一次止血都精准落在出血点上,创面出血量控制在5ml以内——这是脑干手术的首要标准:“微创切口、精准止血”。
“递神经剥离子。”沈知行的声音透过口罩传出,器械护士立刻将前端裹着硅胶的剥离子递到他手中。显微镜下,肿瘤呈灰红色,与淡黄色的神经纤维紧密粘连,他握着剥离子的手腕纹丝不动,指尖轻轻分离粘连组织,每一次动作幅度不超过1毫米。陈立在旁协助牵拉头皮,双眼紧盯监护仪:“血压110/70mmHg,心率92次/分,颅内压15mmHg,各项指标正常。”
八点十五分,手术进入最危险的环节——剥离肿瘤与基底动脉的粘连处。沈知行将显微镜放大率调至20倍,视野里的血管壁薄如蝉翼,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致命性大出血。他改用左手持吸引器,右手握微型剪刀,先用电凝笔对肿瘤供血血管进行预处理,再一点点剪断粘连纤维。“注意吸引器负压,保持在150mmHg,别吸伤血管壁。”他低声提醒,额角渗出的汗珠被巡回护士及时擦干,手术衣后背却已被汗水浸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