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聚力日常:五万双手托起的生命重量 (第1/4页)
玄辰金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八一中文网www.izwdu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清晨六点,明泽医院的晨光里多了许多新鲜身影。5万医护人员的脚步声在75座科室楼间交织,心血管内科的新入职护士正跟着带教老师核对急救药品,神经外科的海外专家在示教室调试手术显微镜,呼吸科的年轻医生拿着平板熟悉患者病史——曾经因人力紧张而略显匆忙的日常,如今透着从容与底气。
沈知行站在行政楼指挥中心,平板上的智能系统显示:开诊一小时,接诊量1800人次,330个科室接诊率100%,候诊时长稳定在15分钟以内;10万张床位使用率83%,护士床护比1:1.3,所有指标均处于最优区间。“人力到位,日常才有力量。”他对身旁的林薇说,指尖划过“医护负荷监测”模块,曾经密密麻麻的红色预警,如今只剩零星几点黄色提示。
内科日常:精准里的从容节奏
七点三十分,心血管内科的胸痛中心迎来新年首个急诊患者。28岁的年轻护士李雪推着抢救车狂奔,新入职的主治医师陈阳紧随其后,两人配合默契:李雪建立静脉通路、连接监护仪,陈阳快速问诊、开具医嘱,系统同步生成“急性心梗救治方案”。
“患者血压85/50mmHg,心率120次/分,符合溶栓指征!”李雪汇报,手里的溶栓药已按系统计算的剂量抽取完毕。陈阳盯着冠脉造影影像:“左回旋支闭塞,立刻溶栓,同时联系导管室准备手术。”整个过程行云流水,从患者入院到启动溶栓,仅用18分钟,比之前缩短了10分钟。
隔壁诊室里,美国归来的张教授正为一位复杂心衰患者会诊。他用流利的中文分析:“患者射血分数25%,适合CRT-D植入,系统里的病例库有32例相似案例,我们可以借鉴改良术式。”带教的张涛点头附和,两人当场在系统上敲定手术方案,新入职的器械护士已同步准备好手术耗材。
八点十五分,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ICU里,新加坡护士陈美玲正为患者做气道护理。她手法轻柔地吸痰,同时用系统记录痰液性状,屏幕自动弹出“抗感染方案调整建议”。“以前一个人管8张床,忙得连记录都顾不上,现在管4张床,能多花时间陪患者说话。”她笑着说,帮患者调整好呼吸机参数,患者下意识地握住了她的手。
康复区里,新入职的康复师带着几位慢阻肺患者做呼吸训练。智能呼吸训练器上的数值实时跳动,系统同步推送鼓励语:“太棒了!肺活量又涨了50ml!”一位患者喘着气说:“以前训练没人指导,瞎练没用,现在有专人带,还有系统提醒,效果明显多了。”